智行书院
|收藏|设为首页
关于心理疾病,我们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作者:时间:2019-11-14浏览次数: 95

我是一名强迫症患者,和那些所谓的“强迫症”的调侃不同,真正的强迫症,会让一个人绝望,抑郁,甚至想要轻生。

曾经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尊重心理疾病患者,即使无法理解我们的痛苦。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心理疾病患者心里的痛苦、焦虑、纠结,在有些人眼里仅仅是一份矫情,一份多虑,一种没事找事的想法。

记得当我刚刚知道我班主任跟其他同学家长打电话的时候,说我脑子有病,我呆住了。不仅仅是因为失望,痛恨,埋怨,更多的,是觉得不公平。我已经给予你信任,却在你这里得到了第二次重伤。

生活本已经逼着我无路可走,可是别人的调侃才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深渊。

这是一位强迫症患者的自述,也是当前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境遇。心理疾病患者作为我们当中的一部分,他们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很自然地也包含了我们认识当中的误解和偏见,这就让他们在患病之后承受着心理疾病本身、外界的误解和偏见、对自身的误解带来的不接纳等多重痛苦,遭受远多于疾病本身所带来的伤害。

我们盘点了大众对心理疾病的典型误解,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的世界更有温度,让有限的生活更有品质!

01.

歧视与病耻感:“有心理疾病差不多就是疯了”

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曾指出,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就是社会对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面对陌生的、异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人一般会感到害怕,为了保护自己,想要远离。这可以理解。

不幸的是,强烈的恐惧汇聚到一起就造成了对他人的歧视和压迫,并且波及到没有暴力倾向的心理疾病患者。结果就造成了讳疾忌医——有了心理问题的不寻求专业帮助,不仅饱受心理疾病的折磨,还受到自己内心的耻辱与他人歧视的折磨。

导致我们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歧视,并由此生发出他们的病耻感的一个较为重要而且常见的误解是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都会伤人,并且把他们和“疯子”划上等号。我们对于这部分群体片面的认识多来自于新闻媒体和影视剧中对极端个例的描绘。

20172月,武汉市武昌火车站附近,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胡某因口角纠纷,在一面馆门口持面馆菜刀,将面馆业主姚某头颅砍下。据消息称,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分裂症。一时间,舆论哗然,对心理疾病及心理疾病患者的恐惧、心理疾病可能会危害社会秩序的担忧成了大众讨论的热点。

犯罪电影中,和普通人比起来,精神障碍患者更可能实施犯罪;并且他们也更可能被害;这种精神障碍患者涉事,是普通角色的10倍,这些故事植入了我们的生命之中,让我们认为精神障碍患者就是这些故事描述的一样暴力、不可控、具有侵略性。

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目前关于心理疾病与暴力行为的关系尚无定论。在以往的研究结果中,有研究指出了心理疾病和暴力行为有关系,但也仅限于精神分裂症、间歇性精神病和双相障碍等特定类型的精神疾病,他们只是心理疾病患者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并且在他们当中出现暴力行为的比例也并不高。所以仅仅因为一些个例的表现就对这一整个群体产生歧视并让他们因此对自身的疾病感到羞耻是非常不公平且有害的。

02.

夸大后果:“得了心理疾病,这一生就毁了”

似乎与心理疾病联系上之后,一个人就被命运判了死刑,好像心理疾病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被缠上这辈子就完了。

虽然关于心理疾病,科学上还存在很多难解的问题,但有大量的案例表明,通过药物、心理咨询、家人朋友的支持,心理疾病是可治可控的,并且现在也有很多明星勇敢地站出来说他们曾经患过抑郁症或是其他的心理疾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自己的事业。

2012318日,一名微博名称叫走饭的网友发了ta人生中最后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发完这条微博ta就像自己说的选择了自杀。在ta走后,ta的这条微博成了一个树洞,目前有超百万的网友在微博下留言,很多人在评论里诉说自己的痛苦与绝望。

研究人工智能30多年的黄智生教授和他的团队就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通过这些树洞下的留言找到那些表达无助绝望感受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已经成功救援800多人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朱廷劭及其团队也在积极研究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能与社交网络相结合,去帮助那些“站在悬崖边缘的人”。与“走饭”一样,这些被成功救援的人也同样处在绝望痛苦之中,相信其中也有很多是由心理疾病引发的,但是他们被救援的经历表明,自杀并不是解决痛苦的唯一方法,即使患上了抑郁症这样的心理疾病也还是可以好起来的。

03.

道德化:“离ta远点,ta心理有毛病

“什么抑郁症,就是懒。”“自杀真是大不孝,你没想过你的父母吗?”

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多人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态度都是害怕、躲避、歧视,有时还会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指责;

抱持着这样态度的人,一旦他们自己或亲人患上了心理疾病,他们就会遭遇到上面所说的严重的病耻感,从而更加重病情。

有时,有人知道他人有心理疾病,还会觉得对方实在是不负责任。

这两天这样一条新闻登上了热搜“38岁浙大学霸Facebook总部跳楼自杀,年纪轻轻、学霸、世界知名企业、自杀,这样一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很容易引发人们的热议,在新闻下的评论区很多人表达了自己的痛惜,但也有这样一些评论,虽然他们也同样表达惋惜,但看起来总是让人觉得不那么舒服。

心理疾病的原因复杂,如果仅仅简单认为心理疾病当事人对心理疾病负有主观责任,从科学上来说并不准确,从结果上看,也可能会加重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加剧症状。

一个好消息是,近些年大众对于抑郁症的包容度是有很大提高的,一方面抑郁症对于其他人来说没有危险性,另一方面媒体关于抑郁症的报道也随着公共事件的发生相对多了一些,大众对于抑郁症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04.

乱贴标签:我自闭了

“我觉得我有精神分裂症,因为我内心有两个我,一个安静,一个狂放”

“这个东西就得这么摆!”“你有强迫症啊”;

“我自闭了,不要理我……”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流行,所谓的心理学书籍畅销以及网络的便利,很多心理疾病为大众所认知并且融入了日常用语中。

除了以上玩笑性质的对话,一些感到困扰的人就会查阅相关知识,然后很快给自己贴上标签——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

但这其实是混淆了自己一段时间里正常的心理波动与心理疾病之间的差别。虽也有一些权威的自评问卷,如SASSDS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多数心理疾病并不是简单的自评就可以确定的。

如果怀疑自己有,建议去正规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评估诊断,并寻求进一步的专业帮助。

05.

简单化:“有什么好难过的,你开心点”

当我们向身边的人说“我好难过”、“我好像抑郁了”,我们得到的回应并不总是让我们觉得很暖心很被理解的“你怎么了?别担心,我会陪你的”。

有时候收到的回应却是:

“你有什么好抑郁的,你又聪明家庭又好”;

“整天想这么多干啥,你这就是自己想太多了”;

“你要自己赶快调整过来啊,整天这样怎么行,下班去跑跑步,看看电影放松一下不就好了”。

听到这些话本来就状态不好的我们好像状态变得更差了。

这些让人感受不到支持的回应其实背后反映的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轻视,与上面提到的过分夸大相反,我们会把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人的情绪问题,吃吃饭喝喝酒就过去了。

如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会觉得自己可以调整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往往在这样的轻视下,很多原本可以通过给予心理支持的轻度的问题最后演变成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当然,对心理疾病的误解不只以上几种,造成这些误解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想要彻底扭转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也是需要时间和多方努力的,相信看到这里的你现在对于什么心理健康和自己有哪些误区已经有所了解,这就是改变的开始。作为普通公众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地多去了解,并且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们在态度上的一些微小的改变很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会帮助到处在心理痛苦中的人或是自己,在那时能够听到一句真诚的“谢谢”,那感觉可是无比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