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漫漫,这一路中有山重水复,也终见柳暗花明,智宝们快来学习一下,学长学姐们的成功秘籍叭!
姓名:刘倩兵
班级:2020级临床医学
录取学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录取专业:胸外科专硕
(一)心路历程
考研之路充满了挑战与困难,我的备考过程不完美,作息不规律、备考起步晚等问题都曾让我倍感压力。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挫折中坚持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在考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二)经验分享
1.作息与精力管理:在不规律中寻找平衡
三月伊始投入备考,我便面临实习与学习的双重压力,尤其暑假实习常令人身心俱疲。为了保持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我很多时候选择睡到自然醒,从而以最佳状态迎接新一天的挑战。夜晚从人声鼎沸到渐渐沉寂,我开启了熬夜背书的模式,常常一个人在小区广场背到凌晨三点,甚至有时直至天亮。周六周日,我会选择休息一天,甚至全休,让紧绷的神经和疲惫的身体得到彻底的放松,为下一周的高强度学习蓄势。这样的作息虽然不符合常规的备考节奏,但每个人的身体和学习节奏都是独特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在备考的长跑中保持持久的动力。
2.专业课备考:多元化的学习路径
得益于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考研时我选择博采众长,从不同老师的课程中汲取养分,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西医综合备考初期,我跟从小亮老师学习生理学,其逻辑清晰的讲解让复杂的生理机制变得通透。但因当年讲义改革导致课程更新滞后,我及时调整方向,转向天天师兄的病理与生化课程。他擅长将枯燥知识点转化为临床案例,让记忆事半功倍。内科和外科的学习贯穿了我的本科生涯和考研备考全程,唐老师的内科课程详尽全面,让我对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系统的把握;徐老师的外科课程则注重实践与操作,让我在理论学习中感受到外科的严谨与精细。备考后期,我依托天天师兄的十年真题讲解,通过反复刷题(稳定在 250-270分)总结命题规律,熟悉答题技巧。事实证明,多元学习并非盲目堆砌,而是根据学科特点与个人接受度动态调整,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特色,多元化的学习路径能够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拓宽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3.英语与政治备考:迟到的冲刺与高效利用
英语和政治的备考,我起步较晚,但通过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最终成绩未拖后腿。
英语备考前期(8月之前),我将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上。到了六月份,我开始跟随颉斌斌老师的66句语法课。八月底,我正式开始了英语真题的练习。通过做真题,我能够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十月底,我加入了晶婷老师的作文课,晶婷老师的作文模板实用性强,讲解细致入微,让我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政治备考方面,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一部分徐涛老师的马原课。徐涛老师的讲解风趣幽默,让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后来拿到背诵手册,我会每天至少背七八页,通过反复地背,我对重点知识点有了较为深刻的记忆。拿到肖四、肖八之后,我每天坚持做一套题,并认真总结错题。在考试前的20天里,我每天背诵4 - 8个问答题的小题,通过这种方式,我对政治知识点的掌握越来越熟练。
回顾英语和政治的备考过程,虽然起步晚,但我通过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学习资源,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认为,备考的关键不在于开始的时间早晚,而在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态度是否认真,所以不在过于关注别人的进度,多专注自己的学习就好啦。
(三)给学弟学妹寄语
“靡不有初,鲜有克终。”考研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相信自己,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祝愿大家都能在考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