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行书院两千余名莘莘学子躬身扎根社会基层,以探索之姿发现新知,以 求知之心沉淀成长,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砥砺初心、践行使命。
为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茶香木韵”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孙媛慧、娄冰琼的悉心指导下,由队长吴涵带队走进新乡市大刚雕刻工作室与信阳郝堂村,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刀刻岁月痕 木雕展风华
实践团首站来到新乡市大刚雕刻工作室。踏入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映入眼帘,它们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大刚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他向大家详细讲解了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意义。从选材、设计到雕刻,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大刚老师强调,木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木雕文化,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成员梁宿蕾看见一个造型奇特的木雕不禁发问:“老师您能讲讲这件木雕背后的故事吗?”大刚老师耐心解答:“这件作品啊,说起来跟你们学校还有一些渊源呢,这个木材是我从悬崖边捡回来的,看它造型奇特还没想好怎么去塑造它,有一位你们学校的老师来找我交流经验,看见了它觉得十分有趣,就问我这件作品有没有起名字,这根木材造型奇特张扬又生长在悬崖边上,立意精妙,后来这件作品就有了名字——风”。
亲触刻刀韵 感悟匠人心
在大刚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薄可臻、孟凡翔等人亲自拿起刻刀,体验木雕制作。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大家都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雕琢着手中的木料。通讯员柳泉冰一边雕刻,一边用手机记录下大家认真的模样。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木雕技艺的精湛与不易,也对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茶韵润心田 郝堂寻遗踪
离开新乡后,实践团前往信阳郝堂村,探寻当地的茶文化非遗传承。郝堂村山清水秀,茶园郁郁葱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实践团成员们走进茶园,在茶农的指导下,学习采茶的技巧。他们穿梭在茶树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嫩绿的茶芽。随后,大家又来到制茶工坊,体验制茶的全过程。从杀青、揉捻到烘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队员方静、刘鑫阳认真学习采茶,还主动向茶农请教茶叶的品种和生长习性,并将这些只是认真记录了下来。在茶农的耐心教导下,成员李运璞、赵静蕊亲手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期间,指导老师孙媛慧、娄冰琼也参与其中,鼓励成员们深入体验,并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更好地宣传这些非遗文化。
深耕非遗科普 传承文化根脉
实践队成员积极开展非遗宣传科普活动。成员陈欣欣利用课间时间,在平舆二中随机与同学展开非遗科普交流,向同学们介绍:李派木雕是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艺历经数代传承,以“刀法细腻、造型古朴”著称。传承人李刚大师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使这一技艺焕发生机。现场展示李派木雕经典纹样,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七年级同学吴萌萌在交流后表示:“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遥远,没想到木雕有这么多门道,下次回家我也要给家人讲讲这些知识。”
在线上宣传方面,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队长吴涵和通讯员柳泉冰组织成员们在新浪微博上发布非遗文化探索的动态和精彩照片,配以话题“木雕手艺人”“非遗”等,吸引网友关注;将成员们的实践动态制作成有趣的短视频,发布在抖音上,展示木雕制作和茶叶制作的过程,利用热门话题增加曝光度;在小红书上分享非遗文化的深度体验和科普知识,与网友互动交流。此外,团队还尝试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推广郝堂村的特色茶叶,科普当地的茶文化,成功销售3000元,直播间观看人人数高达一万加人次。
此次新乡、信阳非遗文化体验之旅,让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丰。队员们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木雕文化与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刻认识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负责人吴涵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传承人的坚守与执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